365体育网址

图片
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街镇>宝顶镇人民政府>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履职依据>政策文件

[ 索引号 ] 11500111009347908d/2023-00067 [ 发文字号 ] 大足府办发〔2023〕41号
[ 主题分类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 2023-05-08
[ 成文日期 ] 2023-04-28 [ 有效性 ]
[ 索引号 ] 11500111009347908d/2023-00067
[ 发文字号 ] 大足府办发〔2023〕41号
[ 主题分类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 2023-05-08
[ 成文日期 ] 2023-04-28
[ 有效性 ]

365体育网址《大足区大足石刻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 (2022—2027年)》的通知

?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365体育网址《大足区大足石刻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

2022—2027年)》的通知

?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大足区大足石刻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2022—2027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47

(此件公开发布)

??

大足区大足石刻片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基地建设规划(2022—2027年)


前? 言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规律。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为不断探索“两山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经验,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以来先后命名了6187个“两山”基地,初步探索形成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4种转化路径和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复合产业、生态市场、生态金融、生态补偿等8种转化模式,培育打造了一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

大足区位于成渝相向发展战略腹地和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是成渝主轴关键节点,支撑双城经济圈对外交往、双向融合的核心区域,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旅游文化大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等多个称号。大足石刻片区位于大足区中部,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1.2%,水环境质量为Ⅲ类,森林覆盖率达42.4%,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龙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大足石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老家·观音岩等多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风光秀丽、人文璀璨,具备了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专门嘱托大足“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千年前,大足先贤开山化石、励志图新,以超常的意志定力,精湛的艺术造诣,将5万余尊石刻造像镌刻在大足青山绿水之间,造就了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和最后丰碑,成为重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近年来,大足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践行“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围绕大足石刻片区促进“生态+文旅”“生态+文旅农”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2112月,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写入大足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两山”基地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

?

?

?

?

?


目???

?

第一章? 立足发展实际,牢牢把握“两山”基地建设形势.....?7

第一节? 规划区域概况.......................................................................?7

第二节 取得的进展与成效............................................................?11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18

第四节 面临的机遇.........................................................................?19

第二章 坚守建设战略,确立“两山”基地建设目标...........?22

第一节 指导思想.............................................................................?22

第二节? 基本原则.............................................................................?22

第三节 规划范围及年限................................................................?27

第四节 ?主要目标及可达性............................................................?28

第三章 守护绿水青山,深入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32

第一节 全面筑牢区域生态屏障...................................................?32

第二节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35

第三节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36

第四节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38

第五节 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38

第六节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39

第四章 铸就金山银山,稳步推进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41

第一节 建设“五山”石刻景区...................................................?41

第二节 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示范...................................................?42

第三节 打造龙水湖旅游度假区...................................................?43

第四节 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43

第五章? 共享金山银山,全面塑造“两山”文化内核...........?45

第一节? 传承弘扬优秀本土文化...................................................?45

第二节? 创新推动特色文化发展...................................................?46

第三节? 培育引导“两山”文化...................................................?47

第六章? 筑牢金山银山,不断探索“两山”长效保障机制...?49

第一节? 建立健全“两山”推进机制..........................................?49

第二节? 落实完善“两山”保护机制..........................................?50

第三节? 创新构建“两山”转化机制..........................................?51

第七章? 重点工程.............................................................................?54

第八章? 保障措施.............................................................................?56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56

第二节? 落实目标责任.....................................................................?56

第三节? 加大资金保障.....................................................................?56

第四节? 注重监督考核.....................................................................?57

第五节? 增强科技支撑.....................................................................?57

第六节? 强化宣传教育.....................................................................?58

?

第一章? 立足发展实际,牢牢把握“两山”基地建设形势

第一节? 规划区域概况

?

1.区位区划。

大足地处成渝双城黄金中轴线节点、成渝腹心,同属“重庆、成都1小时经济圈”,是成渝轴线上渝西川东第一门户。大足石刻片区[[1]]位于大足区中部,主要包括五山(宝顶山、南山、北山、石篆山、石门山)和玉龙山—龙水湖两个部分,涉及宝顶镇、龙岗街道、棠香街道等11个镇街,地理坐标在东经105°29′53″105°57′6″、北纬29°28′13″29°48′50″之间,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44公里,幅员面积526.1平方公里,占大足区幅员面积的36.6%

2.自然状况。

地形地貌:大足区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西北和东南高,中部及东北部低缓,分低山、丘陵、平坝及河谷4种地貌类型,呈“六丘三山一分坝”之势。大足石刻片区内有南山、北山等低山,城东、城西等平坝;最高点位于巴岳山南段的芋头峰,海拔934.7米,最低点位于拾万镇,海拔276.3米。

土壤类型:大足石刻片区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其中,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平坝、丘陵、河谷及低山槽谷,土壤侵蚀甚微;紫色土由矿质成份比较复杂、养料含量丰富、容易风化的侏罗系紫色砂页岩母质直接风化而来,土壤抗侵蚀能力弱。

气候气象:大足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盛夏伏旱较多,初夏和秋季多绵雨,冬季霜雨较少。多年平均气温17.0℃;相对湿度83%;历年无霜期平均319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11.8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9.0mm,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6.3m/s,全年雾日数56.5天;年降雪日数23天,积雪日数5天。

河流水系:大足区河网纵横,大小溪河统归长江流域,分属沱江水系和涪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14条,流经大足石刻片区有5条,分别为濑溪河、化龙溪、淮远河、太平河、窟窿河,其中濑溪河、化龙溪和窟窿河属沱江水系,淮远河和太平河属涪江水系。

3.资源禀赋。

土地资源:大足石刻片区土地资源总面积为5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8.9%;林地165.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5%;住宅用地4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8%;草地、种植园用地等其余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均低于5%

生物资源:大足石刻片区野生动物有兽、鸟、鱼类,节肢、两栖、爬行类,腹行类等;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等,其中特色动物有黑山羊。野生植物有乔木、灌木、竹类、藤本、草本、常见藻类植物等,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水杉、珙桐,二级保护植物银杏、杜仲、绞股蓝、八角莲、金毛狗脊、金荞麦等。

水资源大足区水资源匮乏,属渝西严重缺水区域之一。又因地处涪江、沱江的分水岭,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在地域分布上是西北部相对贫乏,东南部相对较丰沛,在季节分配上是夏秋多、春冬少。大足石刻片区有中型水库2座,分别是化龙水库和龙水湖,主要功能均为城乡生活和农业灌溉。其中,化龙水库集雨面积27平方公里,总库容2365万立方米;龙水湖水域集雨面积16平方公里,总库容1695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足区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且分布较集中,主要分布于巴岳山生态走廊一带。大足石刻片区分布有地热、天然气、页岩、砂岩等,除天然气、地热为埋深较大的隐伏矿床外,其余多为出露地表或浅埋深的矿产;大中型矿床少,小型矿床和矿(化)点多。

文化资源:大足自唐乾元元年建县,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传承,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大足石刻片区更是人文荟萃,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有涵盖民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的38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大足石雕和庙会为国家级),另有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玉峰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始凿于初唐,鼎盛于两宋,是公元9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和空前的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实物例证。

旅游资源:大足石刻片区人文自然景观藏量丰富、特色突出,有大足石刻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一大批国家级风景资源和位居“重庆最美公园”榜首的香国公园。同时,围绕“保护促旅游、旅游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思路,发展了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十里荷塘·山湾时光等多个乡村旅游线路,点亮了“生态+文旅农”新名片。

4.社会经济。

人口状况:2021年,大足石刻片区总人口数为44.1,非农人口数约为27万,占全区总人口和非农人口数的比例分别为41%52%。其中,五山范围总人口约为35.9万,非农人口数为22.3万;玉龙山—龙水湖范围总人口约为8.2万,非农人口数为4.7万。

经济发展:2021年,大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0.3亿元,同比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5:50.3:41.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4.84.2个百分点。大足石刻片区所涉及的11个镇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比全区增速高出3.6个百分点。大足石刻片区特色产业为旅游业、农业等。

1)旅游业。大足石刻片区旅游空间格局为“一核、一轴、一环、三片”。其中,“一核”是以“三山一城”(宝顶山、北山、南山、中心城区)为中心的石刻文旅休闲体验核;“一轴”是串联大足城区、双桥经济开发区,联动“三山一城”、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等景点,形成的南北联动的城景融合驱动轴;“一环”是五山联动体验环;“三片”分别为龙水湖生态康养旅游片、石刻文创乡村旅游片和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片。2021年,大足石刻、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带动全区实现旅游接待量约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9亿元;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等景点带动全区休闲农业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以上,重点休闲农业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0元。

2)农业。大足石刻片区主导产业涉及优质粮油菜、大足黑山羊、冬菜等,其他特色产业主要以“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为导向实现因地制宜发展,包括中药材、生态渔、生态畜牧等。

3)工业。大足石刻片区特色工业主要为文创产业,主要建设载体为大足石刻文创园。该园区一期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方向为雕塑文创、工艺美术、数字文创三大产业。目前,园区引进企业151个(含园中园企业),投资总额180亿元。

第二节 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近年来,大足石刻片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在“两山”转化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1.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基础,“两山”自然资产“家底”丰厚。

1)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

划定大足石刻片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面积40.61平方公里,严控红线区域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城区增绿、水系扩绿、村镇兴绿等工程,完成大足石刻片区香国公园等城市绿地建设,打造岸绿水碧景美的城乡滨水景观长廊,建成玉龙、拾万2个森林小镇和棠香和平村1个“重庆市绿色新村”,2021年大足石刻片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2.4%。开展湿地资源调查,通过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河库水系连通等手段,实施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示范,确保大足石刻片区湿地面积不减少。大力治理修复生态退化区,自2015年以来,累计完成大足石刻片区玉龙山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复耕复绿56.84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32平方公里。

2)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2021年,大足石刻片区河流水质总体达到III类,城市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重点解决了污水设施短板问题。分阶段有序实施大足石刻片区厂网建设,重点完成了濑溪河永定河(城区段)入河排污口治理应急工程以及城区市政道路排水管网修复工程;建成投用城区污水处理厂三期(3万吨/天)扩建工程和“中水回用”工程,完成玉龙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生态湿地建设,实现大足石刻片区镇级污水处理厂一级B标稳定达标排放。有效推进了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推进大足石刻片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治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新建智凤标准畜禽集中屠宰中心,停用增氧机、回收水库经营权,并实行统一水产生态养殖。推进大足石刻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增效,基本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排查,“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100%,拾万镇长虹村、宝顶镇古佛村、棠香街道和平村成功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村。全面完成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大足石刻片区禁止城区使用燃煤,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改造,依法关闭烧结砖瓦窑重点用能企业,加快推进垃圾处理厂填埋气治理与综合利用。强化大足石刻片区农业五烧、工地扬尘治理和交通尾气整治。

2.生态产业发展步入佳境,“金山银山”转化动力强劲

1)生态旅游业提质增效。

成功创建大足石刻5A级景区、香国公园4A级景区、荷花山庄等多个3A级景区,发展了龙水湖市级旅游度假区及老家·观音岩等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初步形成了以大足石刻文旅休闲体验为核心,以龙水湖生态康养为支撑,以醉美乡村旅游为拓展的联动发展态势。2021年带动全区旅游接待人数2945.3万,同比增长16.7%;旅游总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25.6%。设施服务不断完善。不断优化和调整大足石刻片区的景区游览动线,畅通旅游景点内外部交通循环,基本形成“内融外联”“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推行“一厕一码”率先“触网”,大足石刻景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重庆市智慧旅游示范度假区。场景业态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在大足石刻片区打造了一批多业态融合新标杆。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等文旅农融合示范深入推进,成为最热赏花地、休闲打卡地;十里荷棠城景融合示范形象初显,“如梦荷棠”光影秀成为夜间网红打卡地,荷棠夜市、滨河路夜市街、蓝湖花街夜市三大聚集区初具规模,烟火气、大足味、时尚潮、多元化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更加巩固。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精心搭建媒体矩阵、深入策划文旅节会活动、精品展演节目,旅游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大足石刻景区获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龙水湖温泉获评“国家五星级温泉”,以点带面推动大足区荣获“优秀魅力城市”“魅力文化景区”“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2020年度中国文旅融合发展名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多项荣誉。

2)生态农业发展稳中向好。

大足石刻片区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硒锶油菜苔(油蔬两用)作为全市百亿级油菜基地核心区进行打造;冬菜形成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黑山羊产业不断壮大,建成国家级大足黑山羊保种场、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成功注册“双地理商标”和“山羊说”等5个商标,入列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及其保护“双名录”,品牌价值超2亿。产品加工崭露头角,大足石刻片区新建成大唐丰域、柠香果业等一批加工项目,以智凤食品加工园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园持续壮大。品牌建设稳步推进。构建“大足硒锶”公用品牌体系,大足石刻片区累计申报“两品一标”等农产品品牌31个,棠香街道五星社区成功创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宝顶镇铁马村、龙岗街道观音岩村、季家镇梯子村等成功创建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大足石刻片区开展超级杂交水稻“超优1000”和巨型稻实验示范种植,成功引进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市农科院大足分院、西南大学黑山羊研究所和乡村振兴研究基地等科研机构。

3)生态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大足石刻片区文创产品不断拓展创新,围绕“佛足”“牧牛图”等大足石刻经典造像开发出文创产品400余种,非遗传承人刘能风作品《吹笛女》入选“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展;联动故宫文创开发了书签、丝巾等大足石刻元素文创产品;重庆歌舞团和文创园“泥人张”传人陈毅谦团队开发的《丽人行》Q版国潮手办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大足石刻文创园成功创建“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引进企业36个(含园中园企业共151个),协议投资180亿元。高水平承办第六届重庆文旅惠民消费季主会场活动,带动文旅消费5000万元以上。

3体制机制探索成效显著,“两山”建设保障有力有序。

1)生态文明改革扎实推进。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制定并落实《重庆市大足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职责规定》《重庆市大足区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区级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严格履行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在全市首创濑溪河“五长制”,实行“河段督导长+部门和镇街河段长+河段检察官+河警长+河段义务监督员”制度。扎实推进林长制,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制定《重庆市大足区林长制督查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细化并印发林长制区级会议制度、巡林制度等8项制度,明确了区、镇、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和责任清单,纳入全市5个“智慧林长”试点区县之一。创新建立了“林长+山林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检察监督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的林草生态保护新格局。建立大足区河流生态补偿机制、河流断面水质监测通报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及多元环保投入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守护绿水青山。

2)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大足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区县、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区县,也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同步推进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区县,农业农村改革成效突出,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大足石刻片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已完成清理、登记、核实、公示程序,股权证已全部发放到村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建立独立账户,实行资源、资产、资金规范管理。

②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形成了“三分两不分”集体收益分配形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基准地价体系,为修法提供了实践经验。入市方面:累计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等7个规范性文件,形成城乡统一建设用地使用权基准地价评估等8个技术规范。征收方面:制定《农村土地征收改革试点管理办法》等7个规范性文件,在征地制度试点改革中试行增加每人1.05万元医疗保障的措施被中央深改委采纳。宅基地改革方面:在大足石刻片区棠香街道、拾万镇、玉龙镇分类开展宅基地改革试点,形成《重庆市大足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1+3”配套政策体系。

③农村“三变”改革稳步推进。大足石刻片区龙岗街道观音岩村、棠香街道双丰村、拾万镇长虹村等试点村以土地、农房、资金等入股,将撂荒土地、闲置农房变成了稳定增收的“钱袋子”,探索出了“三变+村集体经济”“三变+农旅融合”“三变+特色产业”等模式。

3)绿色金融发展亮点纷呈。

2020年底被确定为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试验重点区以来,我区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工作成效亮点纷呈,发展效益得到了提升。一是先行出台《大足区2021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有效发挥了标准体系对绿色转型的牵引作用。二是创新“政银”纵向横向合作机制,搭建银企融资对接平台,建立“政银企”每月对接机制,有效发挥对绿色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三是丰富信贷产品助推绿色转型,投放“绿信贷”“绿增贷”等绿金产品,建立风险基金池,区财政投入6300万元与银行合作建立财政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四是引入绿色金融资金投入环境治理,推动水资源保护等项目获得国开行和农业银行30亿元、期限20年的绿色银团贷款,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改善。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守护绿水青山需久久为功

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的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交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任务复杂艰巨。大气区域扩散条件弱,夏春季臭氧超标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区域空气质量首要问题,持续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给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带来更大挑战。部分河段稳定达标困难,个别水体存在富营养化现象。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薄弱,问题又具多样性和复合性。森林数量增长困难,用地矛盾比较突出;耕地资源富集,但超载和占用并存,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

2态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金山银山持续壮大仍需加强

石篆山、石门山石刻因尚未对外开放,“五山”联动效应尚未形成,大足石刻影响力可进一步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景点较为分散,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核心吸引力仍需加强,知名度有待提高。以石刻文化、生态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旅游新业态发展有待提速,需求侧文化旅游体验有待强化,核心品牌吸引和带动力可进一步加强。同时,农业“接二连三”未充分联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薄弱,品牌知名度也有待提升。

3“两山”文化挖掘程度尚浅,惠民富民需合力合心

大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积淀深厚的石刻文化,但在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过程中,对“两山”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亟需重视对山水文化精神的认识理解、追求和弘扬。石刻、山水、非遗等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内涵挖掘及精神价值凝炼不够,文化构建不够系统,品牌特色不够突出、价值有待提升。历史遗迹、石刻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仍需持续发力,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大足石刻文创园等文化载体建设有待加速推进。文化宣传、文化惠民活动中有关“两山”文化的比例较低,“两山”文化弘扬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4“两山”机制政策“碎片化”,保障能力待不断提升

“两山”实践创新工作涉及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难以实现制度体系合力的最大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尚未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有待深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制度尚不够健全,社会资本、公众参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机制体制需进一步完善,推进“两山”高质量转化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丰富,考核办法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四节 面临的机遇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两山”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布了多项涉及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金融等助推“两山”转化的政策措施与相关文件,为“两山”基地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足石刻的重要指示为“两山”基地建设拓展了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9年视察重庆时,专门嘱托大足“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大足石刻以山石为载体,以绿色为底色,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足石刻片区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就是把石质文物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机链接,推动文化、旅游等绿色经济蓬勃发展,最终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

国家及市级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为“两山”基地建设提供了动力。我区是重庆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渝相向发展的腹地、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随着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势必推动大足石刻片区融入区域绿色发展一体化统筹布局中,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切实提升发展“绿色含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为“两山”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大足石刻片区风光秀丽、人文璀璨,文化底蕴极为厚重,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质量等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大足石刻片区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龙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大足石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及老家·观音岩等多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森林覆盖率达42.4%,为“两山”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


第二章 坚守建设战略,确立“两山”基地建设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大足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把握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助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大足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深厚的石刻文化底蕴及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突出“生态、文化”两大优势,科学利用优势资源,有机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兼容并蓄、不断创新,以绿色产业推动“两山”转化。

坚持开放发展,融合共生。全面融入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树立“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乡村振兴等多项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生态惠民,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思维,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自身发展能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带来的双重红利。

1.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6);

4)《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21.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8.8);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1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1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1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1.12);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8.10);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10);

17)《风景名胜区条例(365体育网址令第474号)》(2006.9);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10);

19)《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3.11);

20)《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2014.1);

21)《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2017.3);

22)《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2018.7);

23)《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8.7);

24)《重庆市水污染防治条例》(2020.7)。

2.相关规划及政策文件

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

2)《中共中央办公厅、365体育网址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202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3);

4)《中共中央365体育网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4);

5)《中共中央365体育网址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11);

6)《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1.10);

7)《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

8)《生态环境部365体育网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76号);

9)《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21353号);

10)《中共中央办公厅、365体育网址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

11)《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川发改双城项目〔202279号);

12)《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渝委发〔201419号);

13)《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渝环办〔20208号);

14)《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渝府发〔20216号);

15)《重庆市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十四五”规划》(渝府发〔202124号);

16)《重庆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渝委发〔202217号);

17)《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渝委发〔201830号);

18)《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渝府发〔202211号);

19)《重庆市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渝府办发〔202133号);

20)《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大足府发〔202112号);

21)《大足区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的具体举措》(大足委办〔202230号);

22)《重庆市大足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大足府办发〔2021173号);

23)《重庆市大足区“十四五”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大足府办发〔2021137号);

24)《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3);

25)《“十四五”大足石刻保护利用发展规划》(2021.10);

26)《重庆市大足区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大足府办发〔2021166号);

27)《大足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大足府发〔20223号);

28)《大足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大足委发〔20181号);

29)《大足区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大足委农组〔20201号);

30)《重庆市大足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大足府办发〔202261号);

31)《重庆市大足区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一区一点一策”方案》(大足府办发〔202266号);

32)《大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2025)》(大足府发〔202028号);

33)《重庆市大足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大足委发〔20215号);

34)《大足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大足委办发〔201727号);

35《重庆市大足区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大足委发〔201911号);

36)大足统计年鉴,大足国土空间规划,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最新成果等相关规划及文件。

第三节 规划范围及年限

规划范围为大足石刻片区,包括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简称“五山”)和玉龙山—龙水湖两个范围,涉及宝顶镇、龙岗街道、棠香街道、季家镇、三驱镇、石马镇、智凤街道、玉龙镇、拾万镇、通桥街道和龙滩子街道,面积526.1平方公里。

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实施年限为20222027年。

第四节 ?主要目标及可达性

1主要目标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大足为目标,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主线,以守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共享金山银山、筑牢金山银山为重点,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契机,依托石刻文化资源等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展现大足特色的发展新路,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互促互赢。2024年底前,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力争获得重庆市和国家级“两山”基地称号。2027年底前,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模式、政策、机制创新,高标准守护好绿水青山、高质量推动“两山”转化、高起点完善体制机制,顺利通过“两山”基地建设后评估。

?

?

?

?


注:[1]林草覆盖率,区域无林草覆盖率统计,该指标采用大足石刻片区森林覆盖率数据代替,实际林草覆盖率大于森林覆盖率。[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该指标未最终确定,属于待调整状态,以最终确定值为准。[3]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暂未开展核算,以最终核算值为准。[4]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无区域统计值,该指标暂采用全区值代替。[5]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无区域生态旅游、服务业总产值统计值,该指标暂采用全区旅游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代替。[6]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无区域统计值,该指标暂采用全区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代替。[7]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获得多项包括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小康县、国家森林城市。[8]“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此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结果。[9]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无片区统计值,采用全区数据代替。

2.可达性分析

20个“两山”评估指标中,定量指标8项,定性指标12项。其中,定量指标中除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指标20)离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外,其余7项指标现状值已达到目标要求;定性指标中不涉及指标1项,已达标指标2项,易达标指标9。根据2021年指标现状分析,大足石刻片区“两山”基地建设基础较为扎实,预计到2027年,各项指标基本能达标目标值,各项指标可达性分析如下:



第三章 守护绿水青山,深入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筑牢区域生态屏障。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留住以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为魂、美丽城乡为韵的美丽景观。

第一节 全面筑牢区域生态屏障

1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山水生态基底,延伸河网水系格局,着力构建以西部深丘水源涵养区和巴岳山生态保护区为核心,以濑溪河、窟窿河、淮远河、雍溪河四条水系生态廊道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等生态板块为支撑的多层次、网格化、结构和功能完善的“两区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科学合理利用生态空间资源,控制开发强度,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遵循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确保生态空间更加优化、合理。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加快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确保大足石刻片区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在勘界基础上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台账数据库,探索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强化用途管制,严禁随意改变用途,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破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区联合执法,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管,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工作,依法依规解决不合理自然保护地设置等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开展“绿盾”行动,开展玉龙山森林公园、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实地核查、按照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要求制定整改方案,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着力解决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涉及自然保护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鼓励公众积极举报涉及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行为,定期公开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进展情况和重大问题整改信息,努力营造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

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以天然林保护与修复、退耕还林质量提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大足石刻片区多维增绿,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生态湿地恢复与建设,优先开展龙水湖湿地公园保护、修复与建设。因地制宜实施濑溪河、淮远河、窟窿河干支流及主要入河口,污水处理设施等排污口下游区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实现“岸上能看景、下河能游泳”目标。

加强矿山生态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工程治理为辅”,对巴岳山一带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开展综合整治,到2026年,矿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基本完成。建设“绿色矿山”9个,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修复”的原则,督促在产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行业标准开展生态修复,依法依规开展“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强化绿色矿山名录管理。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市级统一安排部署,开展西山桫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智慧监测系统建设,进行网格布点式本地普查和永久样地建设,摸清自然保护区陆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建立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及其生境的资源档案,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系统。整合完善陆生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体系,稳步提升种群数量,逐步扩大其原生分布区。建立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收容救护陆生野生动物。加强五山重点火险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和林业有害生物检疫与防治,实现松材线虫病疫区“摘帽”。

3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改善文物保存现状。

划定公布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大足区申报和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开展石窟寺抢救性保护,推进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二期工程、北山佛湾北段水害治理工程等2项水害治理工程,实施川渝石窟保护示范项目——大足宝顶山卧佛、小佛湾石刻,舒成岩石刻等12项本体保护修缮工程,有效控制石窟病害,保证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二节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开展交通尾气污染治理行动。实施更加严格的车用质量标准,加强油品质量监管,鼓励加油站推广夜间错峰加油。扩大货车限行区,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开展机动车路检执法,整治城区柴油货车等高排放车辆。强化汽修企业监管及强化机动车检测机构监管。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加快充电设施布设,公交车辆充电桩比例达到1:2,力争创建重庆市绿色出行城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推动铁路互联互通,提高铁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开展工业废气污染整治行动。深化重点行业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将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纳入政府绿色采购名录。通过“整治一批、取缔一批、错峰一批”强化涉气工业企业管理,探索编制重点排放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一厂一策”,推进家具制造、包装印刷、铸造等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全过程深度治理。加快燃煤锅炉淘汰或者清洁能源改造,推动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鼓励具备条件的生物质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或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涉气产业集群综合整治,推进企业生产设施升级改造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大气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开展建筑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施工扬尘监管、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堆场扬尘控制和城市裸露地块整治,持续建设(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和道路。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对于净化设施损坏或油烟排放不达标的单位,督促更换高效优质油烟净化设备,开展居民家庭烹饪油烟治理试点。开展露天焚烧专项整治行动,严控露天焚烧树叶、垃圾、秸秆以及禁燃区内销售和使用高污染燃料等行为,加快取缔或整改北山一碗水祭祀焚烧和燃放烟花爆竹。加强服装干洗、广告印刷和机动车维修等服务行业废气治理,探索老城区现有的广告喷绘、汽修钣喷统一集中管理路径。

开展重污染天气防范行动。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健全污染过程预警应急分级响应机制,细化应急减排清单,完善企业分级评定,强化应急响应污染企业分级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行为。积极开展不利天气共同应对,协同璧山区、铜梁区、四川省等地方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工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第三节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开展排污口排查。根据排污口责任主体所属行业及排放特征,明确排污口分类。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制定实施整治方案,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开展整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濑溪河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深化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循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等区域污水收集支线管网和出户管连接建设,补齐“毛细血管”。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对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低于100mg/L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一厂一策”管网建设改造,深入推进“厂网河”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推进龙岗——棠香组团海绵城市建设。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深化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加快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畜禽养殖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改造。梯次推进30亩以上专用池塘养殖场落实尾水治理措施,推广池塘“一改五化”生态集成技术,发展“稻+X(鱼、虾、蟹等)”种养模式,发展高标准稻田内循环稻渔业。以濑溪河、淮远河、太平河流域沿线农田为重点,建设农业面源生态拦截沟,防止污染入河。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巩固化龙水库、濑溪河西门水厂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成果,基本完成新增或调整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勘界立标,并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到2027年,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比例达到95%,城市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

着力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实施跃进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并严格落实《重庆市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受退水区水污染防治规划(修编)》各项水污染防治措施,尽早释放城市供水挤占化龙水库农业灌溉及河道生态下泄水量。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利用,到2027年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15%

第四节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实施安全利用方案。在龙岗、棠香、石马、玉龙、三驱等镇街安全利用类耕地较多区域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落实双桥经开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分区监管要求,加强周边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控。制定实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方案,在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组成的城镇发展中心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力争到2025年,试点基本达到目标要求。

第五节 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农家乐集聚村、中心村、早期建设村等为重点,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截污纳管力度,推进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标改造,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水平。到2027年,新建2座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配套管网11.9公里,督促48家农家乐配套建设隔油池,改造卫生厕所6895座。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置模式,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收运处理体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行农户前端分类减量、可回收物纳入资源化利用、厨余垃圾不出村就近就地堆沤处理或利用农村沼气设施与畜禽粪便以及枯杆等农业废弃物合并处理。2027年,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0%

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实施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开展国家森林乡村建设,争取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加强农村旧房整治,加大农房庭院生态化、景观化改造,对房屋墙面、门窗、屋顶、栏杆改造要突出地方特色,设计要简洁、美观、大方,禁止千篇一律。持续实施“千村宜居”计划,开展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深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创建。

第六节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聚焦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靶向推动碳达峰。持续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有序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培育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支持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应用节能、节水、减排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确保重点企业单位产出能耗持续下降。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化发展,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试点示范。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深入推进数据中心、5G网络等应用,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农业农村用能结构,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改造,实施农机绿色节能行动。推动大足石刻景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等打造零碳景区。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


第四章 铸就金山银山,稳步推进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

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秉承“石刻为魂、厚植底蕴、五山联动、醉美乡村、山水共生”发展要求,高标准建设“五山”石刻景区,高质量打造乡村生态旅游,高品质打造龙水湖旅游度假区。坚持以景区景点为核心,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全力打造生态产业升级新亮点。

第一节 建设“五山”石刻景区

重点推进“五山”联动。启动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摩崖造像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景区环卫、交通、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宝顶山石刻景区环境基础设施。逐步推进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建设大足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石刻景区30公里旅游快速环线道路,近期以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和南山石刻为重点,优先实现“三山”联动。到2025年,力争大足石刻“五山”整体开放。

深入发展“五山”旅游。围绕“大足石刻”品牌,以宝顶山、北山石刻景区打造为重点,推进石刻文化体验游、深度游。发挥好宝顶山景区核心吸引力,完善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打造集展览、商业、餐饮、酒店、接待为一体的个性化的旅游综合体;提档升级南北宋街,打造以石刻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街区;提档升级宝顶老街,形成特色鲜明、主业态与配套服务相融合的新型消费载体。升级北山石刻景区旅游体验,升级夜间游览体验,增加夜间演绎等活动。

全面提升“五山”智慧。加大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和管理力度,实现大足石刻代表性文物数字化信息留存全覆盖。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化等信息化技术,完成智慧文博数据库建设。开展大足石刻博物馆智慧升级工程,推出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大足石刻数字影院等智慧体验项目,实施智慧化监管设施与智慧化服务,提升智慧景区体验。创新“惠游大足”智慧文旅平台,推动大足石刻“上云”“触网”,实现线上云游、线下体验。

第二节 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示范

持续打造老家·观音岩。以5个千年的独特资源禀赋为依托,以“留住乡愁”的老家情怀为主题,持续推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主题民宿等产品,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推进彩色旅游公路、民俗民居改造、古驿道修复等工程,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离城最近”“风味最远”“农味最纯”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乡村典范、三产融合示范、三农改革典范、乡村振兴示范。

持续打造棠香人家。以“海棠香国”“大足石刻”历史底蕴为依托,以“海棠香国文化+渝西川东乡土文化”为主题,以“产业+文化+生态”为载体,推进文旅农深度融合,挖掘植入历史文化元素,加速建设1000亩“稻田+”工程,提档升级惜字阁海棠园,将“棠香人家”打造成“乡村化、景区化、公园化、艺术化”的乡村旅游典范,打响“大足后花园”名片。

持续打造如梦十里荷棠·山湾时光。以宝棠大道为重点,推进大足城区与宝顶山景区联动,充分融入石刻文化元素,开展乡村休闲、文化体验、民宿体验等活动。持续完善如梦十里荷棠·千手禅乡建设,启动梦回千年、田园牧歌、城市之星、水韵芳华四大板块工程,高标准建好“如梦十里荷棠·山湾时光”,打造大足乡村振兴示范点、中国世遗农文旅融合创新基地。

第三节 打造龙水湖旅游度假区

发挥“湖”“山”和“温泉”三大核心资源优势,深度融入石刻文化,推进龙水湖提档升级,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施龙水湖度假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有效融合、收益反哺、一体实施。持续提升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服务设施水平,深入推进龙水湖环湖步道、生态湿地公园等度假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大足石刻博览园、中国古建博览园、龙水湖文旅小镇等项目建设,创意水上游乐体验,丰富温泉康疗产品,构建丰富的龙水湖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

第四节 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

坚持绿色有机发展方向,集中连片开发富硒、富锶绿色有机农产品,壮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规模。加快推动粮油菜、大足黑山羊、冬菜等主导产业绿色优质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生态渔、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大足硒锶”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积极争取“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引进培育一批产值过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推动冬菜、黑山羊、富葛等农产品及道地中药材的精深加工,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探索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和乡村旅游智慧平台。


第五章? 共享金山银山,全面塑造“两山”文化内核

?

紧扣“两山”文化主题,以传承和弘扬大足石刻文化为重点,推进多元文化融合,创新推动特色文化发展,培育引导“两山”文化。

第一节? 传承弘扬优秀本土文化

深入研究石刻文化。立足大足石刻历史、艺术、文化等系统研究需要,建设“大足学”研究中心,不断推进涵盖巴蜀石窟研究的大足学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大足学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与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共同创办大足学研究机构,力争到2025年,大足学学科体系全面建成,大足学学术科研队伍逐步壮大。积极争取创办石窟寺研究学术期刊,继续推进《大足学研究文库》的出版,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推出一批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

传承弘扬石刻文化。建设大足石刻保护传承科技创新基地。强化大足石刻对外交流合作,举办“世界石窟文化国际论坛”,建立国际文物保护组织分支机构,积极参加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国家行动,持续推进大足石刻中外合作项目,增进学术互动和民心相通,打造历史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大足石刻对外传播,推动大足石刻对外宣传展示纳入国家对外文旅交流项目,深入实施“四百工程”,深化5G、云展览、云直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应用,推动大足石刻走向海外,扩展大足石刻影响力。

有机融合多元文化。以石刻文化为核心,推进“石刻文化”“荷棠文化”“山水文化”“田园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石刻文化与生态文化互融互促。全力推进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坚持将“石刻文化”“荷棠文化”“山水文化”等优秀特色文化植入城市建设,嵌入美丽乡村,推动文化与城乡发展有机融合。积极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和传习所,切实推进大足石刻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第二节? 创新推动特色文化发展

打造文创产业集群。以大足石刻文创园为引领,围绕“雕塑艺术、文化创意、专业市场、高端石材”,构建蓝绿交织的公园式产业园区,将大足石刻文创园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业市场集聚地、中国西部最大雕塑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特色文创产品集散地、中国西部文创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展重点产业培育行动,打造100亿级雕塑艺术产业、70亿级工艺美术产业、20亿级数字文创产业集群和10亿级文化艺术旅游目的地。开展创新要素聚集行动,建设艺术人才、文化金融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到2027年,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实现园区年产值200亿元。

培育文化产业品牌。坚持推进商标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优势特色品牌集群,引导、鼓励文创企业积极申报知名商标。加快申请“大足石雕”“大足竹雕”“大足剪纸”等集体商标的步伐,扩大文创产品的整体品牌的影响力,并通过提炼一个核心价值观、一个符号、一句宣传语、一个故事等,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构建文创产品品牌战略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文创品牌。深化文艺表演、文化体验、体育节会、书画写生等载体建设,形成一批大众化石刻文化主题系列丛书,推出“石刻·香国、天下石窟魂、千手观音”等石刻文化演出剧目,打造以石刻文化为主题的演艺品牌。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发挥大足石刻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会同川渝研究机构系统开展石窟寺保护研究,推动大足石刻与川渝地区其他石窟实现保护、研究、展示一体化,打造川渝石窟寺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国家遗址公园),力争建成巴蜀石窟博物馆。推动资阳与大足探索一体规划、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建设模式,加快建设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联动巴蜀文旅资源,共同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第三节? 培育引导“两山”文化

挖掘和弘扬生态文化。深入挖掘石刻文化、荷棠文化、山水文化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总结凝练出其中蕴含的生态文化元素,切实保护传承,有效开发利用。传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围绕农耕、非遗等地方文化体系,推出非遗文化旅游节、硒锶田园乡村艺术节等文化节会活动,将农耕体验融入乡村旅游中,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倡导全民参与。以增强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为目标,培育打造具有大足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生态产品及生态作品,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依托大足国际旅游文化节、龙水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春风桃李”旅游文化节等各类接地气的节庆赛事,广泛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


第六章? 筑牢金山银山,不断探索“两山”长效保障机制

?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探索经济手段和市场化机制,增强制度供给能力,助力“两山”长久转化。

第一节? 建立健全“两山”推进机制

建立“两山”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组织领导机制,明确目标、重点任务、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证措施、预期成果等。组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梳理分析建设中的问题,建立“两山”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重大事项协调和联络制度。

建立“两山”建设考核制度。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制定差异化的“两山”建设考核办法,创新实践“两山”建设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完善与政绩考核挂钩的方法,作为评定干部年度考核和提拔的重要依据之一。推动考核结果的刚性运用,提升政绩考核的科学性、规范化和精细度水平。

建立“两山”实践新型智库。集聚相关的专家、学者、领导及社会各界资源,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专家智库,深入开展“两山”重要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定期组织召开大足石刻片区“两山”实践创新专题研讨会,为大足石刻片区“两山”实践创新提供决策咨询,推动科学决策。总结推广大足石刻片区在“两山”实践创新过程中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打造大足石刻片区“两山”实践品牌。

第二节? 落实完善“两山”保护机制

完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机制。依托科研课题和重大保护项目持续深化遗产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阈值研究,研究制定各级预警对应的风险防控预案,建设国际一流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完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实现重点石窟寺监测预警全覆盖,对大足石刻保护状况进行定期评估。

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深入落实河长制,认真贯彻《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河湖长+”协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强化河长履职尽责,推进河长从“有名”向“有实”“有效”转变。做深做实林长制,进一步压实各级林长责任,坚持林长巡林和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林长+山林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智慧林长”试点。

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深入推进河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实施永川区、荣昌区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镇街跨界河流上下游生态补偿和奖惩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探索环境资源案件“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措施,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机制探索“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付费机制。探索“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探索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赎买租赁等机制,实施有效的生态修复激励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支持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及其他市场化方式运作的项目。深化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创新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方式,建立有效的监管执法体系。

第三节? 创新构建“两山”转化机制

统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构建统一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处置、配置及相应的收益管理制度。完善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政府公示价格体系。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入市交易程序和交易平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办法、“三分两不分”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完善市场竞争和交易等规则。在大足石刻片区开展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宅基地监管机制等5项试点。健全完善土地承包权和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探索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化定价机制。

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等形式变股东,盘活集体资源资产等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保底分红、劳务收入、资产收益、二次分配等收益分配方式,让农民群众分享更多一二三产业链增值收益。推动“三社”在利益联结等方面融合发展,探索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融合发展新机制,采取股份合作、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服务合作等多种形式,打通利益联结通道。

健全生态产品管理运营机制。完善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推进文化遗产在保护前提下进行文化观光、文化研学、文化体验等综合性利用开发。推动重点旅游景区运营转型,推行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构建“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体制,根据景区功能定位,分类施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优化文旅农活动营销融合机制,推进文化传播、惠民文化活动等文化活动与旅游、农业营销活动一体化进行。

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开展大足石刻片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推动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林票交易机制,探索用能权交易机制,在濑溪河等重点流域探索建立用水权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价值商品化、市场化。

深化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完善“银行+保险+企业+政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支持银行建立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机制。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积极发展“绿信贷”“绿增贷”等绿金产品。鼓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权益抵质押融资,进一步推进著作权、景区运营权、旅游用地使用权等质押、抵押贷款,支持中小微文旅农企业发展。


第七章? 重点工程

?

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目标,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大足石刻片区实际,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步确定大足石刻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重点工程四大类29项。其中,生态高水平保护工程5项,环境高标准治理工程8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12项,“两山”文化内核塑造工程4项。


?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各项任务得到落实,统筹全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立大足区“两山”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两山”基地工作的统筹指挥和重大问题的决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生态环境局,负责督促落实领导小组决策部署,承办日常具体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自觉担负起本部门、本辖区、本行业的建设责任,扎实开展建设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涉及“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具体困难,扎实推进各项决策落地见效。

第二节? 落实目标责任

健全任务分解机制,将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落实“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目标责任制,确定区级有关单位为本行业责任主体,加强对各镇街的工作督导和业务指导,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各镇街为区域责任主体,确保本地区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第三节? 加大资金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共担、投入与效益共享原则,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发挥各级财政资金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市级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合理调整和整合其他各类专项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运用市场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两山”基地建设,扩大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严格将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重点向示范特色区域和单位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

第四节? 注重监督考核

建立“两山”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督查通报制,区级有关部门、各镇街细化具体措施。以“两山”目标指标和任务要求为基础,开展定期考察研究,实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评估,将评估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奖惩、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规划实施进展缓慢、重点工程任务滞后或运行不稳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镇街,实施预警通报,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积极参与“两山”基地建设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第五节? 增强科技支撑

开展大气、水等生态环境要素对环境下大足石刻保护影响研究,加强渗水、风化等各类病害基理研究,传承创新水害治理理念、技术和工艺,鼓励发展技术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修复材料。研究高温高湿特点下PM2.5和臭氧污染形成、转化及传输规律,解析复合型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开展控制技术研究。加强大足石刻片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开展生态安全阈值、大气和水环境容量动态预测等基础性研究,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供决策帮助。

第六节? 强化宣传教育

加大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宣传,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新媒体、广播、报刊、宣传栏和户外公益广告等媒介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附件:1.指标完成情况

2.重点工程项目


附件1

?

指标完成情况

?

一、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比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区生态环境局提供数据,2021年,大足石刻片区环境空气质量空气优良天数333天,优良率91.2%,已达到指标目标值。未来6年,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分行业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加强秋冬、冬春不利气象条件应对,坚决守住空气优良率90%底线,确保该项指标稳定达标。

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的水源地个数占水源地总个数的百分比。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区生态环境局提供数据,大足石刻片区涉及城市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5个,2021年水质达标率100%,已达到指标目标值。由于水源地区域本底好,人为干扰小,未来6年,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该项指标稳定达标。

三、地表水水质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国控、省控、市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要求行政区域内地表水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且I、Ⅱ类水质比例不降低,过境河流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不降低。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区生态环境局提供数据,全区共设有监测断面8个,其中国考断面4个、市控考核2个、市控评价2个,覆盖了濑溪河、淮远河等主要河流,20218个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环境优良。其中,大足石刻片区内仅有1个监测断面,为淮远河观音桥市控评价断面,2021年水质类别为III类,已达到指标目标值。未来6年,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补齐污水处理管网短板、稳步推进支流河道治理、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确保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稳定在100%

四、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的监测点位数量占监测点位总数量的比例。地下水质量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分为五类,确保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稳定或提高,地下水质量整体呈稳定或持续改善趋势。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区生态环境局提供资料,大足石刻片区无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

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占受污染耕地面积的比例,执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方法(试行)》。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区农业农村委提供的数据,2021年大足石刻片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已达到指标目标值要求。未来6年,将全面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计划,深入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确保大足石刻片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达标。

六、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符合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面积,占行政区域内全部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面积的比例。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区生态环境局提供的资料,大足石刻片区土壤污染超标地块分布于龙岗街道、宝顶镇和三驱镇,2021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已达到指标目标值要求。未来6年,将严格防控新增污染,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确保大足石刻片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持续达标。

七、林草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森林、草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大足区林业局提供林地统计数据,2021年大足石刻片区森林覆盖率为42.4%,已达到指标目标值要求。未来6年,将以天然林保护与修复、退耕还林质量提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林业工程为依托,推进大足石刻片区多维增绿,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确保林草覆盖率持续达标。

八、物种丰富度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物种数目的多少,是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的重要指标。

指标完成情况:我区生物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样性程度高。根据2021年野外调查结果显示,我区植物种类繁多,有维管植物2058631983种(含变种及变型),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1821种,包括南方红豆杉、桫椤等;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有鱼类46种,两栖动物11种,爬行动物22种,鸟类184种,哺乳类有61326种,野生动物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25种,如白肩雕、小鸦鹃等,重庆市级重点保护动物18种,如黄鼬、灰胸竹鸡等。未来6年,将以大足石刻片区为重点常态化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系统,加强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种多样性保护,预计该指标能实现稳定提高。

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指标解释: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洋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要求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主导生态功能不降低。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提供的数据,全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为63.60平方公里(评估调整数据)。大足石刻片区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包括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山桫椤市级自然保护区等部分区域。未来6年,将严格落实红线管控要求,做到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十、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反映区域内生态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绿水青山的重要表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福祉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支持服务价值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

指标完成情况:目前,大足石刻片区暂未开展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未来6年,将以大足石刻片区为重点启动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力争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步提高。

十一、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统计口径内,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收入占居民人均总收入的比率,是衡量居民从“两山”的获益情况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值以统计部门抽样调查或独立调查机构通过抽样问卷调查所获取指标值的平均值为考核依据。该指标生态产品产值指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能够直接转化的价值,主要包括农、林、畜、水产品、碳汇交易、农家乐、渔家乐等收入。

指标完成情况:居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收入包括:农、林、畜、水产品、碳汇交易以及农家乐、渔家乐旅游等收入,2021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00.1亿元,同比增加12.9%;人均可支配收入34431元,同比增加9.1%,据此推算该指标呈增加态势。未来6年,将围绕大足石刻片区开展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数据调查,并依托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十里荷塘·山湾时光等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以“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瓜果、生态渔等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预计该指标能实现稳定提高。

十二、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是反映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绿色、有机农产品按国家有关认证规定执行,产品涵盖种植业、渔业、林下产业及畜牧业等。例如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状况,应达到《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 3322006)和《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 3332006)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管理规范要求。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区农业农村委提供的数据,2021年大足石刻片区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为34.8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4.9%,较2020年提高了1.2%。未来6年,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结合生态旅游的打造,积极开展两品一标认证,积极生产原生态高端高价值农产品,预计该指标能实现稳定提高。

十三、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生态加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是反映生态加工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其中生态加工业主要包括依托生态资源衍生的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矿泉水生产等。

指标完成情况:生态加工业主要包括依托生态资源衍生的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矿泉水生产等,根据区经济信息委提供的数据,2021年,全区生态加工业产值为50.6亿元,生态加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6.1%。未来6年,将围绕大足石刻片区细化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数据调查,大力推进大足石刻文创产业园建设,2027年文创产业园产值目标突破200亿元,预计该指标能实现稳定提高。

十四、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生态旅游收入对服务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是反映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区文化旅游委和区财政局提供的数据,2021年全区接待游客294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3.9亿元,2021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329.2亿元,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6.7%。未来6年,将围绕大足石刻片区细化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数据调查,依托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十里荷塘·山湾时光和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拓展生态旅游客源,提高生态旅游收入的占比,预计该指标能实现稳定提高。

十五、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指标解释:行政区域内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对财政总收入的贡献率,是反映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转化的主要指标。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包括中央转移支付、省级转移支付及地区之间横向补偿。

指标完成情况: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是反映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转化的主要指标。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包括中央转移支付、省级转移支付及地区之间横向补偿。2021年全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收入3554万元、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收入为200万元,累计375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0.38%。未来6年,将围绕大足石刻片区细化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数据调查,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争取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稳定持续增加,预计该指标能实现稳定提高。

十六、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获得的以环境友好和生态优势为显著特点的,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文化影响力及附加吸引力的国际国内品牌识别,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

指标完成情况:我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先后获得多项以环境友好和生态优势为显著特点的,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文化影响力及附加吸引力的国际国内品牌。例如: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小康县、国家森林城市等,已达到指标目标值要求。

十七、“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公众对“两山”建设成效的满意程度。该指标采用“两山”创新基地建设评估工作组现场随机发放问卷与委托独立的权威民意调查机构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以现场调查与独立调查机构所获取指标值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现场调查人数不少于行政区域人口的千分之一。调查对象应包括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人群,充分体现代表性。

指标完成情况:2022年建设工作启动后,区生态环境局开展了对“两山”建设成效的满意程度问卷调查,累计收集问卷923份。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足石刻片区“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为97.88%,已达到指标目标值。未来6年,将持续开展“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调查,建成“两山”创新基地制度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全面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确保“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指标稳定提高。

十八、“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通过制度建设来推动“两山”基地建设,包括设立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运行机制,统筹协调推动基地建设;建立“两山”基地建设目标分解落实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方案,建设工作启动时同步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动基地建设。并建立“两山”基地建设目标分解落实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工作稳步推进,该项指标可实现达标。

十九、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围绕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市场化交易、运作建立的政策机制。参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产品转化市场化机制主要包括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绿色金融体系等。

指标完成情况: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主要包括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绿色金融体系等。2020年我区被确定为全市绿色金融改革试验重点区,率先在全市成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创新“政银”纵向横向合作机制,搭建银企融资对接平台,建立“政银企”每月对接机制,出台《大足区2021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丰富信贷产品助推绿色转型,引入绿色金融资金投入环境治理。综上,该指标已达到目标要求。未来6年,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林票交易机制,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不断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二十、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每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维护的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反映“两山”基地建设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最直观的指标。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我区统计资料,2021年全区生态环保支出为7.08亿元,占GDP比例为0.88%。未来6年,将围绕大足石刻片区细化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数据调查,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稳定增加。

?


?


[[1]]大足石刻片区范围为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所涉及镇街。根据《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关于报送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矢量范围的函》(大足府函〔201996号)文件,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总面积84平方公里,包含南山北山景区、宝顶山化龙湖景区、石门山跃进水库景区、石篆山响水滩水库景区和玉龙山龙水湖景区。可概况为以“五山”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和玉龙山龙水湖两部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